第四百一十七章 江边(2/3)

也没有准备放弃薛家,郑师爷贫困潦倒一生,对大明朝失望到了极点,可是他饱读诗书精通历史,最近又特别关心大明的政治经济,知道薛家是大明朝第一武将阀门,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搞倒的,加上郑师爷认为薛云、燕三娘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常暗以汉之张良、宋之程普自诩,对薛家有着深深的野望。

郑师爷说道:“主上,薛家事变一旦在杭州传开,三江汇通钱庄就要预防杭州商民大量兑换现银和抢劫的可能,三江汇通钱庄需要早作准备。”

燕三娘说道:“燕府资金充足你们只管收回三江汇通发出去的银票就是,要保证三江汇通钱庄的信誉度,另外万总旗已经带来五十人去三江汇通钱庄保驾护航,一有情况燕府会全力支持你们的。”

郑师爷多少知道一些长涂岛的事情,就向燕三娘建言道:“主上,是不是把一些重要的人和物资转移出杭州城,这样就是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燕府转身也会很快的。”

燕三娘听了郑师爷的话有些惊异说道:“知道了,希望郑先生以后多多建言。”

郑师爷表示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随后郑师爷同杜掌柜一起退出了厅外,燕三娘见重要的人和事都处理得差不多了,就带上自己的几个贴身女兵来到府门口,跟着男亲兵们也敢来了,燕三娘上了薛云留给自己的赤血火龙驹,在大群男女亲兵的护拥下,朝杭州城外吴家庄园薛家移民安顿的地方驰去。

薛云撤职查办的诏书发出去有一旬多的时间了,北京城朝廷里却是争论纷纷,参加争议官员分成大致两拔,一拔人数较多以东林党等文官为主,以撤职查办甚至诛杀薛云为目的,从而保护大明朝的国家利益,彻底铲除薛云这股军阀势力,另一拔人数较少都是朝廷级别不高的,或者不结党立派的官员,他们认为不能贪图建虏的绳头小利,就牺牲大明朝有功之臣,使英雄含冤豪杰受屈,是自毁大明朝的国本,恐怕将来无人再敢替朝廷效死力了。

关于薛云撤职事件的朝堂之争,已经逐步扩散到了民间,京城百姓对薛云被撤职,薛家的店铺被砸被烧,纷纷表示同情和声援,可以说京城百姓八成以上人是站在薛云在边的,而反对薛云的坚决派在民间少得可怜。

崇文门的薛府依然在锦衣卫的保护之下,只是薛府每天都有吴记米铺的投资者来兑换自己的本钱利息,那些依靠吴记米铺加工各种手工艺品来增加收入姑娘妇女,拿着各种手工艺品来换回属于自己的金钱。

薛府家主薛睿对这些忐忑不安来拿回自己本钱利息的客人,都是没有分毫短缺的全额付给,对那些加工各种手工艺品来增加收入姑娘妇女,按照合同都全部吃进了所有的产品,让在吴记米铺投资和加工产品的姑娘妇女以及家人对薛府念念不舍。

还有一群人每天或多或少的都要在薛府门前示威,这些就是国子监的学生,京城不第文人,一些官员的家奴帮闲,还有不少雇佣地痞和在杏花酒楼死难者的家属,每天在薛府门前闹得乌烟瘴气,如果不是守护薛府的锦衣卫得力,恐怕薛府早就被这批被人操纵的人群冲破了。

今天是天启五年四月末了,月末都是城市居民最难熬的日子,特别是给东家打工的穷人,工钱都要在下月初能够拿到,没有了薛家惠民粮栈吴记米铺两家平价粮食供应,这些在惠民粮栈吴记米铺买粮食的人家生活更加拮据,都有事无事来惠民粮栈吴记米铺看看希望它早些时候开业。

还有那些开始担心薛家出事拿不回来本钱利息的人家,急急忙忙从薛家要回了自家的本钱利息,可是是人都是有贪念的,当拿回了自己投资的本钱后,发现薛家的金钱支付没有问题的时候,想着自己一直领着薛家的高利又开始后悔起来,很多人又不约而同的去薛府打探消息,希望薛府早一点能够恢复往日气象,大家就可以投资吴记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血起大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一十七章 江边〗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6/6103/41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