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天惊(1/4)
六天后,王保保到了济宁路。
他并没有直接去前线,而是去了巨野,并选择此处作为他的帅营所在地。
巨野本是为济宁路的府治所在地。至正八年,黄河水决,淹没了巨野城,蒙元朝廷遂把府治东迁,移至了济州。济宁路总共辖有三州之地,兖州、济州、单州。兖州在最东边,过了兖州是济州,自济州南下,便是单州。巨野,距离济州不远,在济州的西边,过了济州河,再走百十里就到了。
虽然说,巨野曾经被黄河水淹过,但毕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红巾起义后,全国各地有过一次重修城墙的风潮,巨野也在其中,新修好的城墙颇是高大坚固。
之所以王保保选择此处为他的帅营所在地,有三个原因。
一则,此地邻近前线,离济州百十里,距离兖州也就是一百多里,便于就地指挥。
二来,巨野的地理位置不错。先,它离北边的东平路不远,几十里地;其次,距西边的曹州也不远,一二百里;再次,距西北边的濮州也不远,同样一二百里。王保保坐镇此地,可以很方便地调动这邻近三州的军队。
三来,巨野东临济州,下御单州,前敌海东,后有三州之地为依托,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资转运地。并且,巨野与济州、兖州不同,周围河流不多,地势平缓,也适合大规模的部队集结。如果济州和兖州都没能守住,那么,巨野就可以很快地摇身一变,成为扼守济宁路要道的又一个重镇。
正如察罕的分析推测,王保保赶到巨野的时候,前线兖州城内的守军果然皆是士气低落。
先前,贺宗哲分兵两路,一正一奇,故布疑阵,驰援汶上,自以为得计,谁知还是中了海东的伏击。
伏击的海东军是由傅友德率领的,在得知元军分兵两路出城的消息后,他完全没有受到贺宗哲的迷惑,准确地判断出了元军主力的行军方向。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便急行军到了战场,便在汶上城外,用绝对优势的兵力,联手高丽军的一部,六千人打两千人,几乎将之全部歼灭。
不但如此,攻陷宁阳城的杨万虎也再立大功。
他不服气庆千兴和傅友德,本来在傅友德判断出兖州援军的主力行军方向后,泰安下给杨万虎的军令是:把来敌牵制住即可。他却以孤军之力,一边守城,一边同时主动出击,正面迎战来犯的元军偏师。用两千人,两次冲锋,便彻底将来犯之敌打垮。只不过,“毛葫芦军”到底名不虚传,他又不是伏击,是正面交战,虽然获胜,却实际斩获不多,没能把来敌全部留下。元军的这支偏师有一千人,最后逃回兖州的还有五六百。
综合两个战场,海东军总计斩杀兖州援军八百余人,俘虏上千人。
特别是傅友德的那一场伏击战,从汶上城外一直追杀到济州河边,从入夜一直杀到次日傍晚。汶上离济州河几十里地,沿途遍布元军士卒的尸体。河水都被染红。元卒丢弃辎重,仓皇逃遁。为了能跑得点,几乎是将校人人丢盔,士卒个个弃甲。“毛葫芦军”是察罕的精锐,将士的装备都很好。傅友德这一下子可算是赚着了,所得物资,堆积如山。
为了恐吓敌人,尤其是为了恐吓东平路的敌军,傅友德在战后,把所有的元军阵亡士卒之尸体皆收集在了一处,悉数摆在了济州河边。筑成了一个血淋淋的京观。数百具的尸体,只看数字似乎不多,但是如果摆在一处,却也是有十来步高,数十步宽。隔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时间,兖州兵败、贺宗哲全军覆灭的消息沿着运河水道而上,顿时传遍了东平路。
“三人成虎。”
这传言一出去,就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刚开始的传言还比较靠谱,“海东傅友德大败贺宗哲,杀敌千余”。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这个有心人,当然就是海东通政司的细作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蚁贼】最新更新章节〖13 天惊〗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5/544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