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十六章 短暂的繁荣(2/3)

忙于对外作战,也没有别的办法加快地方的开发建设,以及治安的维持。

“那就请当地驻军派出教官,再拔调武器,开始民兵的组建和训练吧!”毛登寿有些勉强地说道:“嗯,就和壮班差不多。”

古代县城通常有皂班、快班,以及壮班,也就是临时招集的民工,危机状况时协助守城啥的。

毛登寿把民兵看成是壮班,并不是他不了解其中的不同,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这次出击湖广,迁来的百姓太多了,远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着实是忙得焦头烂额。

但这也为黄立推出的从基层干起的公务员架构,铺平了道路,减少了障碍。

读书识字的男女,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不管是十一品,还是十品,一下子成了官儿,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喜?

既然迁来川东,就是对抗清复明抱有希望的。哪怕只是想得到田地,享受优惠政策,想吃饱穿暖,也没人希望川东失败。

更有些读书人,有着更长远的眼光,有着更大的奢望。如果三太子复明成功,那他们岂不是从龙之臣?

在大都督府,刘体纯、党守素带着一群调来的军官,也同样在忙活着工作。

新招募上来的士兵,多数都带有家属,得给他们一个月的安家时间;军队的轮换休假,也要安排;在纂江还要驻数营人马,边休整训练,边等待增援贵州。

还有后续的整合训练,新建立各营的指挥官,以及他们的驻地,工作相当地繁杂。

“人多乱,龙多旱。这工作量增加太多,着实劳累呀!”党守素放下文件,揉着有些酸痛的眼睛,嘴上抱怨,脸上却带着笑。

连俘虏带新兵,军队一下子扩充了将近一倍,十多万的人马,终于有了割据一方,与清廷抗衡叫板的底气。

累是不假,但心里紧绷着的弦,却一下子松快下来。

刘体纯呵呵笑着,说道:“等殿下回来,不如提出建议,大都督府再增加人员。”

党守素说道:“现在不是已经调了很多军官,只不过还缺读书人罢了。”

军官们打仗没问题,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督府目前的工作,让他们不太胜任。

“从军中再抽调识文断字的人才吧!”刘体纯也很无奈,说道:“读书人太少,连军校办得也不伦不类。”

停顿了一下,他又试着问道:“要不,就实施殿下所说的军中夜校?每晚半个时辰,学会几个字也不难。积少成多,一年坚持下来,差不多就能读懂命令,会看告示了。”

党守素眨巴着眼睛想了一会儿,点头同意,说道:“反正也不费事,试试也无妨。”

黄立不仅要提高军人的文化水平,还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识字率。

这听起来很难,但要切实地实行下去,比如各村开夜校,几年之后就能看到效果。

也不要求吟诗作对,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官府的告示,一天学三个字,一两年也就差不多达到要求了。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普及教育的工作,也并不是目前最急迫的。

仓禀足而知礼仪。川东新建,让老百姓先解决温饱,家有能存点余粮,再考虑读书识字,才会更加地顺利。

“荆国公跑哪去了?”刘体纯突然想到了王光兴,说道:“今天的军官提高班,应该他来讲出击湖广的战例吧?”

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要求军官们熟读兵书是不现实的。但黄立也有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我真不是朱三太子】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零一十六章 短暂的繁荣〗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322/322320/20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