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3/11)
虎,浑水摸鱼!” 朱瞻基的手掌,重重地砸在栏杆上。 不待苏荆溪问怎么把乱子搞大,朱瞻基已经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昨晚修书一封,如今应该已送到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的案头。” 苏荆溪闻言大惊,上前一步:“殿下!于司直干叮咛、万嘱咐,叫您不要对任何人表露身份。” 朱阶基不耐烦地扬扬手掌:“这道理本王岂会不懂?那封信是匿名寄出、他不知道是谁。信里只说一句、朝廷一直欲除之后快的佛母将出现在大明湖畔。山东之前闹过白莲之乱,官员对这种事最为敏感不过,靳荣肯定会发动大军前来搜捕。届时梁兴甫藏也藏不住、咱们找到吴定缘的机会就来了:这一招于谦在淮安用过,太子这也算是故技重施、说到这里,他忽又露出一个狡赌的笑容:“苏大夫你不知道、本王这一招、尚有深意,乃是一石二鸟之计。”苏荆溪不由得一证、太于还有什么筹谋?“于谦为什么不让本工表露身份?是因为我们不知还有谁参与了两京谋反。这一封置名信,恰好可以试探出靳荣的真心。白莲教乃是这阴谋的主力之一,倘若他敷衍塞责,不去捉拿佛母,那就一定跟篡位者有勾结;如果今日山东指挥使司倾力追查,说明他是清白的,咱们这就去找靳荣亮明正身,接下来无论救人还是上京,便不成问题了。” 对于这个计划,苏荆溪一时也听不出什么破绽,可总觉得有些未妥之处。朱瞻基见她久久不语,脸色不由得一沉: “苏大夫,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尽管说出来,本王向来从谏如流。” “嗯……没有。” “既然没有,那你为何还面露难色?难道只因为这计划是本王订的,所以不如吴定缘那般可靠?” 苏荆溪觉察到了对方的隐隐怒意,垂下头道:“我只是在想,万一靳荣没来派兵镇剿,局势乱不起来,下一步该怎么办?” 朱瞻基的目光看向远方南岸的人群,长长地叹了口气:“若是午时官兵还没出现,说明靳荣的确有问题。到时候我们径直回沃口镇,快马赶去德州跟于谦会合——至于吴定缘,本王也算仁至义尽了,剩下的就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说到最后一句,他的口气明显虚起来,似乎并不确定。话既然都说到这地步,苏荆溪也只好把目光转向大明湖南岸,此时正是卯正牌响,旭日半挂天外,纯澈有余而耀目不足,反衬得湖面之上、芝荷之间映泛起一层清亮纯澈的水汽,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大乱之兆。 与此同时,吴定缘却陷人了巨大的困惑。 他们一行人走过天心水面亭,却没有停留,而是撞开拥挤的人群,踏上一条开满粉荷的窄堤。窄堤向湖心延伸出去约莫百步,然后向岸边折回,形成一个钩状的小小长岛。这地方看似距离湖畔不远,偏又四面临水,与世隔绝,倒是个谈话的绝好去处。 梁兴甫体形过于庞大,便和木轮车留在了湖畔,其他人跟着唐赛儿一直走到窄堤尽头,那里立着一块太湖石,石上镌着“沧浪濯足”四字。 “我们来这里做什么?” 吴定缘终于忍不住了。从昨天开始,唐赛儿就一直在卖关子。现在走到尽头,总该有个交代了吧? 唐赛儿冲昨叶何道:“那些词儿我老太太记不住,还是你来说吧。”昨叶何抿嘴一笑,款款走到他面前,用柳枝一指水面:“这大明湖的水源,皆是济南这七十二口泉汇聚而成,冬暖夏凉。当年曾文定治齐州之时,曾经在此灌足,亲笔题了’沧浪濯足’四字。从那以后,济南百姓都愿意来这里洗洗脚,据说有明心延寿之妙。”吴定缘不知道曾文定是谁,也没听过“沧浪之水浊兮”的典故,更不知道“濯足”是什么意思。他不耐烦地喝道:“说人话!”昨叶何知道他肚子里的斤两,便笑道:“这是本地特有的风俗,吴公子不妨体验一下在湖里泡脚。” 吴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两京十五日】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七章〗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284/284788/18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