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治政(2)(1/3)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小到个人,大到国朝,都存在着利益之争,这是人的本性,所以规矩就变得无比重要。
为何历朝历代的王朝,对宗法礼制这般看重,从根上来论,此乃治理天下的法统!
没了法统,就没了人心。
没了人心,就没了根基。
一旦根基不稳,那离江山倾覆就不远了。
不过有制定规矩的,就会有破坏规矩的。
大明传承两百余载,被层层加码的规矩不少,可被借用祖制之名,增设屏障和樊笼的也不少。
开海,就是其中一项。
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大明朝堂对待开禁海这一政务上,表现出反复之象,可背后所代表的,却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利益!
别看读书人出身的文官群体,尤其是江南诸省的官员,表明开海就是祸端,就是劳民伤财。
可是在私底下,这帮文官群体里的一些人,背后的宗族、姻亲、拥趸等,可没少通过走私海贸,去大发横财。
一念之间,能造福天下。
一念之间,能坑害天下。
身为大明统治阶层,除了大明天子外,那庞大的官员队伍,背后所代表的各方群体,一旦没了震慑和制约,那就是一头头狼!
利益之争无穷尽。
兵部。
“就时下枢密院这边,所明发的辽前战报来看,尽管抚顺、懿路等地丢掉了,然辽左整体局势,依旧对我大明有利。”
兵部尚书崔景荣,指着眼前的奏疏,皱眉道:“所以本官觉得,此时向御前呈递援辽奏疏,着西南等地的土司兵,再奉诏抽调援辽,有些不合时宜。
熊廷弼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辽左战局打到现在,沈阳城也好,辽阳城也罢,都没有叫建虏攻陷下来。
况且朝廷此前增派到辽地的援军,已经够多了。
这还没有算上,陛下所派的几支天子亲军。
所以这份援辽奏疏,本官觉得不能呈递御前,此事就此作罢,不要再谈及了。”
说着,崔景荣的目光,定在袁应泰身上,显然对袁应泰此举,心里颇有些不满。
“大司马,你心中就这般笃定,辽左战局无忧?”
袁应泰眉头紧皱,迎着崔景荣的目光,说道:“倘若这熊廷弼所呈军报,其中掺杂有利于他的话,那受损的可是朝廷啊。
沈阳也好。
辽阳也罢。
皆乃我大明在辽地的要镇。
一旦说其中有所闪失,那在辽东这边,必将助长建虏气焰……”
“左司马,你说这些话是何意?是质疑陛下的决断吗?”
一旁的陈大道,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瞥了眼袁应泰,悠哉道:“枢密院明发出来的军报,皆是八百里加急,从前线转递进京的。
左司马不要忘了。
这山海关、锦州、广宁、海州等地,枢密院都派有人手,难道他们对辽左的战情怎样,会不清楚吗?
还是说左司马此言,是想说枢密院和熊廷弼上下串通,一起蒙骗陛下呢?”
“你!!”
袁应泰怒目圆睁,站起身来,指着陈大道就要质问,这般曲解他的意思,究竟是想要干什么。
“够了!”
崔景荣皱眉喝道:“建虏侵掠辽左之地,是从三月初十开始,时下已过四月,倘若辽左真的有危,你们觉得枢密院那边,会这般沉稳吗?
本官心里清楚,对枢密院总揽平叛事,兵部上下,有不少人很不满。
但就算是再不满,那也要憋着!
若是没有枢密院从中斡旋,加之辽左的多数粮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大明第一帝】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零三章:治政(2)〗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278/27888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