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的回忆(3/4)
头铁,各种不服气,各种顶牛,母亲常常骂杨宕勇脑袋上四个旋,果然倔得很。
等高中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杨宕勇才发现最幸福的还是学生时期,才理解母亲当年为何恨铁不成钢。
可惜,晚了。
杨宕勇笑了。
母亲常说世上买不到后悔药,现在的自己岂不是买到了?
跟学霸的哥哥,各种拧着来的老二相比,老三杨宕迪小时候可是父母的乖宝宝。
学习用不着父母操心,成绩虽然没在班里拔尖,可也算是上游水平,写作业从来用不着人督促,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按时完成,母亲让写的课外作业再不开心那也是坐下来用心完成——这点杨宕勇当年拍马都赶不上,他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写不完,哪来什么母亲布置的课外作业?
生活上,杨宕迪也是母亲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说该加衣服了,就多穿一件,绝不会像杨宕勇一般流着清鼻涕说自己感觉很热,不加衣服,然后如愿感冒,不必去学校传染别人。
看起来听话乖巧很不错,只是未来的日子现实却让父母很失望。
父母转业到甬城工作后,杨宕勇与杨宕迪也跟着转学去了甬城的学校读书。
边疆与沿海城市的教育水平本来就有很大差距,加之边疆人们之间交流主要用带有一定西部口音的普通话,而沿海地区人们却大多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在那个年代,说普通话你得到的不是同等对待,而是嘲笑的眼神——说普通话的都是外地人,而歧视外地人,在那个年代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甬城方言本身语速就快,还深怕自己声音小了别人听不到,说话简直像咬牙切齿喊出来,情侣之间说个悄悄话,在外地人耳中也像俩不世仇人在吵架,难怪世人都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甬城人讲话。
回到甬城,本来就人生地不熟,加上当时甬城学校老师普通话水平糟糕之极,老师在台上讲课,坐在教室里的俩个外地土豹子听起来就像人在叽里呱啦说话,说的什么自然全不明白,连老师讲的课都听不懂,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
杨宕勇早已破罐子破摔,你用甬城话说我说的是“屁通话”,我还嫌弃你方言是外语呢,咱中国人只说中国话,对一切鸟语全当耳旁风,别说高中三年没学会甬城话,就算后来在甬城生活了四十年,他照样不会说甬城话,从骨子里,杨宕勇就反感一切方言。
杨宕勇觉得方言简直是反人类的存在,语言本来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的工具,说方言明显是对沟通设置障碍,也不知那些呼吁保护方言的,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抱残守缺,杨宕勇对呼吁保护方言的专家嗤之以鼻。
杨宕迪倒是对方言没那么抵触,他很快就过了语言关,虽然到老,杨宕迪说的甬城话也不那么地道,可用来跟本地人进行交流是毫无问题了,只是等他过了语言关,前面落下的功课已经对他的学习造成了影响,中考时,杨宕迪成绩没上普高线,只能去读技校。
技校读出来只能当工人,父母虽然有些失望,却也没歧视工人这个职业,父亲连自己老家当农民的几个姐妹都不歧视,每年还要接济一二,又如何会歧视工人?
可工人没那么好当,当杨宕迪要结婚了,赶上江南民营经济大发展,国营企业大批倒闭,小品演员都说了:“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杨宕迪倒是不想下岗,可企业关门了,他想不下岗都不成,领了几个月失业金,杨宕迪开始了不平稳的工作生涯。
杨宕迪摆过地摊,被城管赶得到处跑,租过店面在幼儿园门口卖玩具,结果半年营业额还不够租金,民营企业打过工,又没农民工那么好体力,加上企业主明明说工资三千,却一直拖着不给,年底结账了,老板又说你在我这住宿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重生之假装是个聪明人】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章 家的回忆〗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62/162534/4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