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八章 庐州城下(1/3)
李明峰继续追剿捻军,并非为了抢占地盘,实际上,即便他占据了这里,也是沒用,甚至包括已经实行了清乡运动的苏北,和刚刚夺到的淮北,在战争结束之后也要上缴朝廷。
李明峰兵力有限,保定、顺德、天津、大同一代就消耗了全部城防军的力量,若是要占据苏北和淮北,起码得再增加两万军队,而且苏北地区和保定地区相隔千里,两块土地不能往來相援,沒有战略作用,只能分散兵力。
苏北、淮北不盛产铁、煤等现代工业必须的资源,也沒有经济价值,李明峰将來连苏北、淮北这些已经到手的地盘都要放弃,那他就更不可能谋取安庆、庐州等湘军的地盘了。
李明峰之所以带兵南下,是因为他自认为常胜军已经发展的足够强大了,五万常胜军,外加两万城防军,足可顶五十万湘军使用,现在已经沒有任何势力能够一口吃掉李明峰了,所以老李开始谋划着尽快结束内战,进行工业改革。
只有内战结束,国家安稳,才能有发展经济的机会,保定虽然沒有受到战火波及,但是因为内战,全国百姓不得安生,农业、手工业产值大幅倒退,也严重影响了直隶的发展。
毕竟李明峰给天津下的定义就是北方地区的贸易中转站,现在农民连饭都吃不上,他们怎么会购物,这些农民连家都沒了,又怎么会种地、生产东西,国人不购物,不生产,只打仗,天津这个贸易口岸又怎么能发展起來。
其他地区也是一个道理,天下大乱,保定休想独善其身,保定地区要想成为全国工业中心、经济中心,也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至于叛乱被平之后,朝廷是否会翻脸修理常胜军的问題,老李也考虑到了,如果不计算朝廷在丰台编练的十万新军,现在朝廷能调动的绿营和各族八旗兵不超过三十万,而且还散落在全国各地,北京方圆千里之内朝廷能调动的只有十二三万人马。
就凭这些军队,不被常胜军吃掉就烧高香了,又怎么敢攻击保定。
让李明峰有些关注的只有三支军队,一支是朝廷新军,一支是湘军,一支是淮军。
朝廷新军在人数上比常胜军要多。虽然老李有把握未來通过使用后装线膛枪占据武器上的优势,但是这优势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弥补两军的数量差距,老李也不敢说。
况且朝廷毕竟是朝廷,有税赋的优势。虽然一年之后朝廷会有十万新军,但是无论是奕也好,慈禧也罢,都不会停止练兵,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朝廷拥有新军的数量恐怕会达到三十万、五十万。
后膛枪的技术优势能弥补数量劣势,但是李明峰却清楚的知道,即便占据技术优势,五万常胜军仍然无法对抗超过二十万的新军。
第二个受李明峰关注的就是湘军,曾国藩的湘军虽然是旧式军队,但是人数众多,湘军所占地盘也大。虽然现在李明峰认为老旧落后的湘军不是西式军队的对手,但是湘军会一直落后吗?
曾国藩可是洋务派的人物,十分开明,他之所以沒有使用西洋武器,不是他愚昧,是他沒有银子,只要经济允许,他一定会用西方火枪來武装湘军,到了那个时候,湘军将是一支拥有五六十万人马的西式军队,再加上湘军占领了半壁江山,这就不能不让李明峰重视了。
还有就是李鸿章的淮军,最初为了转移朝廷视线,免得被朝廷猜忌,曾国藩特意将湘军分出一少部分,组成两支军队,交给他的心腹幕僚李鸿章和左宗棠负责,这两支军队一支就是淮军,一支就是楚军。
李鸿章不甘为人下,安庆保卫战结束之后,安徽全境都是朝廷的势力,给淮军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鸿章领着曾国藩分给他的两营湘军,到安徽淮河地区大举招兵,短期内将手下军队扩充到了十八个营,三四万人,因为主要人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列强代理人】最新更新章节〖第两百一十八章 庐州城下〗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61/16181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