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垂帘之争(1/3)
咸丰十一年,这一年是咸丰纪年的最后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载淳在紫禁城太和殿上朝。
这次参加朝会的有六部的尚书、侍郎、在京的满蒙王公,三公九卿等等大清皇朝的在京四品以上官员,李明峰站在大殿之上略一打量,心中估摸着,这大殿上起码站了三四百号子。
今天的朝会重要非常,群臣早早的就排好了班。
大小九卿站在左侧,满蒙王公和京外官员立于右侧。
左边分成十排,横向看,从左起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个部门,最右边是小九卿一排。
纵向看,大九卿的列队方式是满尚书、汉尚书、左侍郎、右侍郎、郎中等等,一共九人。
小九卿那一队则是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九人。
小九卿以翰林院掌院学士为首,又以苑马寺卿为最末,所以,从排班上來讲,翰林院掌权学士实际上是和六部满尚书站到了一排,由此可见清代对翰林儒生的重视。
李明峰这边站的也是秩序竟然,第一排是铁帽子王,第二排是亲王,第三排是郡王,第四排是有差事的公侯贝勒,再其次则是李明峰等京外官员。
太阳还未升起,约莫六点左右,太和殿众臣就听得太监高唱:“圣上升朝,群臣跪迎!”
群臣山呼万岁,两宫太后领着小皇帝缓缓的走入大殿,等到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都坐好,载淳小皇帝才在太监的示意下吩咐平身。
等到众臣都谢恩完毕,爬起來之后,慈禧太后才叹了口气,说道:“哎,几个月前谁能想到是这样,竟然空了这么多位置!”
李明峰往前一瞧,发觉从上面看,果然是少不少人。
第一排原本应该站十九个人,左边是大九卿外加小九卿中的翰林院掌院学士一共十人,右边是大清皇朝的九大铁帽子王。
现在可好,吏部尚书花沙纳刚死不久,现在位置空缺,户部尚书肃顺、兵部尚书穆荫谋逆被诛杀,桂良卧病在床,也沒來上朝,这么一來,左边第一排就空了四个位置。
右边第一排是九大铁帽子亲王的位置,如今郑亲王端华被诛,怡亲王载垣不知所踪,还有两个亲王年幼不上朝,这么一來,九大铁帽子王也空缺了四个。
第一排朝臣十九个位置竟然只站了十一个人,确实显得有些冷清。
慈禧太后的一声感叹,并未中断朝会的正常进行,大太监继续唱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启奏!”太监声音刚刚來落下,一人立刻出班高声道。
“哦,李卿家有何事启奏!”慈安颇为惊讶的问道,原來出班奏事的正是李明峰。
朝臣看到李明峰出班奏事,也是颇为惊讶,众臣都想看看这位新任的直隶总督大人的第一本到底是奏的什么事。
“臣李明峰刚刚编纂了一本《治平宝鉴》,今日特献于皇太后与圣上!”李明峰手捧奏本高声道。
太监将李明峰的厚厚的奏折接了过去,呈给了两宫太后御览。
“此书详述历代太后临朝,代天子掌管朝政等事,例如战国赵太后,北宋高太后,南宋谢太后,辽国萧太后等等,这些太后都是因为天子年幼而出掌朝政,现在我大清与当时的赵国、南北宋、辽国何其相似,臣李明峰斗胆恳请两宫太后能仿效历代贤后,临朝断事,垂帘听政!”李明峰说完,又跪了下去。
这本《治平宝鉴》说是一本书,实际上就是焦佑瀛和杜翰连续两天两夜赶制出來的一个奏折罢了,李明峰想请两宫太后临朝,怎么的也得拿出点根据吧!有清一代,太后从未临朝,所以李明峰等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列强代理人】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四十九章 垂帘之争〗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61/16181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