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匪夷所思的利润(三更)(2/3)
本位制,而不是什么纸货币。
金币本位制就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但不禁止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各国的银行跟金融构内,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而国家货币储备也是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列强国政斧通常都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比如此时的英镑就是含金量很高的金币。
在1914年以前,黄金是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的,并在输出入过程中可以自由的形成铸币,是一种自由的物价流动制,靠黄金本身的稳定姓,能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因此价格的波动幅度不大,是比较稳妥的一种货币方式,比什么纸币强太多。
也就是说,此时的黄金是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全世界的黄金也都是能自由流动的,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黄金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才随之告终,从那以后,黄金的大量获取才越来越难。
此外,对于此时的大清朝来说,因为市面上主要流动的货币是白银,黄金不是主要货币,因此民间的黄金保有量很大,所以虽然清朝政斧很困顿,没多少黄金储备,但民间的黄金储备可是很大的。
清朝黄金产量很小,为什么这么多黄金?这个也跟世界贸易形势有关,或者说跟清朝长期的白银外流有关。
因为此时大清朝的黄金跟白银兑换比,大体是维持在一比三十上,而此时世界其他主要列强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黄金跟白银的兑换比只有一比二十四左右,期间有很多利差。所以此时来中国做生意的洋人,大都喜欢用黄金支付,这样可以通过汇率不同变相的增强自己的购买力。而中国民间收了这么多黄金,却没有体现在市场流动上,因为清朝市面上主要的流通货币依然是银两跟银元,而不是黄金,所以说,这时候清朝民间的黄金储备是很多的。
只有清朝灭亡以后,国家开始陷入长期的动荡与战火,历经近四十年的困顿之后,黄金大量外流,中国的黄金底蕴才逐渐被抽光,但在此时,虽然满清依旧很[***],可民间还是很殷实的,这从这批货的抢度就能看出来。
明白这些后,李志高才恍然大悟,他还真是遇到好时候了,这是一个以黄金为主要货币,并且可以让黄金自由流动的世界,要是不趁赚便宜淘换黄金,那才是真的傻子呢。
不过,短时间聚集这么多黄金,也短暂的炒高了当地的黄金价格,造成了南京等地的黄金短缺,所以让刘润生那边的销售额在维持了一个半月的火爆销售之后,迅速就跟着大跌,这不是说李志高的货不好卖了,而是能支付的黄金不足了,换句话说买得起的人不多了。
按照刘润生的说法,这应该只是暂时的,由于如今整个世界形势都是金本位制度,此时的清朝又不是闭关锁国,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市场自己就能自我修复这个空白,毕竟当地黄金价格变高了,外来的黄金肯定就会涌入,这是趋利的必然趋势。
换句话说,李志高目前吸取的这点黄金,对世界整个的金币本位制度还造不成冲击,顶多暂时打了个小水花。
尽管是这种黄金自由流动,可随意兑换黄金的好时期,但能在这么短时间赚这么多钱,还有两个原因。&ns;&n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八章 匪夷所思的利润(三更)〗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27/127897/4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