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山市蜃景(2/3)
搭档了这么些年,他知道我的秉性,有些事情搞不明白我是不会放过的,脑门儿上的血坚决不能白流的。
回家吃完饭,打开电脑挂上,超哥的头像开始闪烁,点开一看,他给我发过来一个网络链接。看来,他回家后也没消停,甚至比我还积极。
打开链接后,我看到的是关于“五帝庙”的一段网络查询资料。
“五帝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0年),位于城区27公里处,东依黄龙岭,西邻白虎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有诗曰:“三伏炎夏无暑气,静坐鸟语松涛声,晴空树下降仙露,神松古柏春意浓”。古时据传此处常现奇异蜃景,琼楼玉宇美不胜收,然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民间百姓众说纷纭恐为精怪,堪舆之士遂集资建此五帝庙,供诸神法身与纯阳真人于此,以避邪祟。庙成,蜃景不复。文革期间,五帝庙内塑像均被拆毁,1985年由当地百姓集资再塑吕祖法身……”
我正在阅读着五帝庙的资料,再次闪烁起来,对话框里跳出了几个字:“蜃景?魇宫?”我心中一动:“对啊!刚才我也看到过蜃景这句话,怎么就没能把它跟传说中的魇宫联系到一块儿呢?”。
古人所指之“蜃景”,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海市蜃楼”。
“蜃”,乃是传说中形似大牡蛎一样的海怪。它体型庞大相貌骇人,平时匿形于深海之内,在春天和夏天时会从海中吐气形成楼台幻境。在我国渤海南岸的蓬莱县(古时又叫登州),就常可看到庙岛群岛的幻影。宋朝时候的沈括,在他的名蓍《梦溪笔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蜃景奇观。
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中也曾有过相关记载““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或以为蛇所化。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滨之地,未尝见有楼台之状。惟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苏长公海市诗序谓其尝出于春夏,岁晚不复见,公祷于海神之庙,明日见焉。是又以为可祷,则非蜃气矣。”
其实,“海市蜃楼”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光学折射物理现象。现代研究表明:海市蜃楼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它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海市蜃楼”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而根据颜色又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它的出现原理,现代科学解释起来其实并不复杂。
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像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成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气层时,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
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比上层空气更冷一些,所以就会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更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东方海平线下有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魇宫】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章 山市蜃景〗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25/125770/1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