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幽怀恨无句(十五)(2/3)
相权的试探,因为丁一是于谦的弟子,所以景帝就算试探失败,也很好收场。
其实在此之前,不论是被丁一这只蝴蝶扇动了的历史,还是原来的历史,景帝在此之前就试探过一回了,便是籍着石亨的推荐,企图对于谦儿子的封赐——刘吉现在还不是那个久经宦海的刘棉花,他看得还不够透:于谦不愿荫子而使皇帝生疑这还是次要的事,更重要的,是相权,无论如何,文官集团是不可能放手的,任用谁当官,是由文官集团推出人选之后,皇帝来履行程序上认可罢了。哪有由皇帝作主来任免官职?又不是梨园的戏台!若这么干,朝政势必又回到洪武、永乐年的状态,文官集团怎么可能退让?
“先生何其太薄!丁如晋之功,安不得封侯!”景帝再次顶上去了。
于谦这下就不说话了,因为丁一的功,要说封侯,真的是说得过去的,当然封侯之后的下场如何,那就得另说,但不论如何,景帝硬要这么说,的确也是没错的。
而景帝话一出口,也就发觉失言了,要论丁如晋之大功,就不得不提他先在土木堡守望护英宗,再于猫儿庄护英宗杀出敌营的功绩,好了,那么又回到皇权的合法性问题上来,又要回到这份工作,到底是应该归他做,还是应该归还被他关在南宫的英宗做这个难堪的问题。
沉默了良久之后,还是景宗先开口向于谦道歉:“朕失言,先生海涵。”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臣见之,亦仰之。”于谦不愠不火地给了个台阶景帝下台,毕竟在英宗这个大事件上,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锦衣卫于战事之中多有缺额,那五百军士便调入亲军,先生以为如何?”景帝便又退了一步。景帝,他真的很用心想打好这份工的,不行就退让。
【事实上,在他后面的皇帝,凡想干好本职工作的,都这么试过,嘉靖的大礼议,也是同样的性质。其实真的争过来,也不见得好事,不是人人都有朱元璋和朱棣的本事,例如崇祯就成功了,也是工作狂,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
于谦沉吟了片刻,点头道:“自无不可。”要论缺额,当然是有的,就算军户,也不见得家中就有丁壮可以袭职,所以皇帝这个要求,当然是合乎情理。
景帝笑道:“如此,朕调派亲军赐丁如晋为亲卫,可有不妥?”他看着于谦又要喷了,连忙说道,“先生,此时丁如晋生死未来卜,多些人手帮忙总是好的,让他们作为如晋的亲卫,才会效死力啊……如晋此时于瓦剌人眼里便是大明军威之帜,安能教鞑子如意?”
总不能不让皇帝支配他的亲军吧?就算大臣再希望皇帝当个废物,也不可能连亲军、内廷都去插手。不在于五百军士,而在于景帝怎么处理,他先调入锦衣卫再去安排,便不是想从大臣手里争相权,于谦何必又去喷他?
于谦听他说到这地步,便也点头作罢。
当于大司马辞出宫去之后,景帝长叹一声,冲着兴安太监说道:“恐怕,朕误了如晋。先前如晋说过一句元曲里《琵琶记》的戏词,‘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当时不解其意,今日才知忠良。”
兴安听着不明所以然,怎么丁如晋成了忠臣?先前不是都归为英宗一脉,是因为景宗念着丁一敢跟他真话,才没下手弄死他的么?前日才凑齐了银子,交与那素缟堂去办,这下皇帝又说丁一是忠良……
景帝并没有发现兴安微微抽动的面部肌肉,他自顾着叹息:“朕本以为,丁如晋是不食周粟,故之才以科举为名辞官的,今日方才知道,朕怕是错了啊。丁如晋若不以科举为名,就不能辞官,不辞官,安能不授爵?”
这倒是实情,丁一如果在朝里做官的话,石亨这在土木堡里把军兵败尽,落得单骑逃回的都封伯了,就凭丁一在土木堡的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重启大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五章 幽怀恨无句(十五)〗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23/123025/29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