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君(八)(2/3)

一句好意头的话,去怪罪人吧?”他是硬给插了“吾皇”两个字进去,生生把一句在这年代大逆不道的话拗过来。

当接见完这一拔百姓之后,陪他们喝了两碗酒,总算得以脱身上了车,刘吉笑着对丁一说道:“先生,只怕此时欲效陈桥旧事易,欲拒这泰西公主者难啊!”

刘吉的意思,是丁一要篡位称帝,比要拒绝东罗马的索非亚,还更容易些。

这就是民心所向,这就是潮流。

“何至如是?”丁一听着笑了起来,喝了一口茶笑道,“若到今时今日,婚娶迎嫁犹不能自主之,岂非滑天下之大稽?”丁某人此际,犹是信心满满的,今时今日的权柄和实力,真的就如刘吉说的一样,如果他想要,黄袍加身,只怕也没有太大的反对声音。

因为朝廷和民间,都在大航海与战争红利之中,被喂得离不开丁一了!

怎么可能会连自己的婚娶,都左右不了呢?

可是很明显,丁一错了。

行不到一里路,也就四五百米,又有另一条村的父老乡亲来拦路,大致也是一样的诉求,就是想见丁某人一面,见着了,激动得胡子乱颤那种情景,而且更有青壮后生,明明带着儒巾,却喝了酒之后,放声高吼:“犯我强明者虽远必诛!”、“学生愿投军,随殿下征平不臣!”、“对,殿下,学生小的愿鞍前马后,随殿下征讨蛮夷,百死不渝!”、“收取关山十五州!”

连挑酒肉过来的民夫,也纷纷叫嚷着:“殿下俺杀猪是把好手!俺跟您去杀他娘的!”、“对!干掉大食人,他娘的不长眼,跟占殿下的田!”

丁一回到马车里,不住地摇头:“疯了,全都疯了!他娘的打仗会死人,这么浅显的道理,怎么就没人明白一样?”

“义之所向,何惧生死啊!先生,民心可用!”刘吉在边上煽动着。

倒是曹吉祥还算冷静:“人活一世,无非为了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至少是衣食无忧吧。若随少爷征战,只要捡了一条命回来,至少见官不拜,地方的抚恤也周全,这十年里,无论是伤残士兵还是烈属,除了四海大都督府发的抚恤,朝廷发的抚恤,全都无人敢克扣地发了下去;因着烈士都追认为容城门下记名弟子,地方衙门逢年过节,也不少了一份礼。这个不算,无论是工业部、云远矿场、海外得利,分到少爷名下的,都会划出一部分,送到这些伤残军人和烈属家里去,他们绝对于村子里、县城里,便是不事耕作,也过得富足,又有脸面,百姓看着,自然愿为少爷赴死了。”

华夏人自古割舍不下,往往就是家人。

在道上胡混的青皮,满口粗话,都知道说一句“祸不及妻儿”。

用自己一条命,去搏富贵,就算残了死了,至少家人这辈子不用担心了,许多人愿意。

并且丁一征兵,单个男丁是不要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没有人因为入了新军,牺牲之后家里断了香火!这个年代,香火是一个很讲究的事,为丁容城卖命的人,没人因此断了香火啊!

“现在伤残军人和烈属,不过一千多人,我自然照料得过来,若真和奥斯曼开战,只怕伤亡战士远远不止这个数,到时如何照顾得过来?”丁一苦笑着揉着太阳穴,他现在的确是有钱了,而且也不在意钱方面的问题,只要有分红,他愿意去照顾这些烈属和伤残军人,但能照顾,主要还是因为基数小,本来就是精兵政策嘛。

要是人数多起来,比如说数万人,他怎么照顾得过来?地方官府衙门再给丁一面子,又怎么看顾得了?物以稀为贵,一个县城只有七八个伤残军人三五户烈属,那县里再怎么样,也能照顾的,便要是几百户烈属和伤残军人呢?

“先生,曹叔戏言罢了,我华夏子民,心怀忠义……”刘吉在边上,却就和曹吉祥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重启大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章 新君(八)〗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23/123025/102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