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立储(十五)(2/3)

电线杆子已弄到了浙江地带,但是老是被人破坏,破坏的人说是这杆子,坏了他们的风水,是新军在做道场;还有的豪绅说是要把浙江的气运引到广东去,煽动乡民去弄坏。”

“徐元玉是要求派兵驻防。这派兵去守几根木杆,依我看,不若还是算了吧。”

因为这不是派一个班,或是一连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按着徐珵的报告,是电报线路沿途要设立兵站哨所,然后每日都定期巡逻,以防被人破坏,甚至提出,不要用木杆,用竹筋水泥杆。

丁一看着倒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千百年后,的确电线杆就是用水泥杆,或是铁杆。

但陈三看着就要疯了,因为这年头,水泥还是个金贵物件啊!

虽说七八年前就放开销售了,但一般乡下,要是家族里没人中过举,用水泥来修院庭或祠堂,都会被数落:“就这门户,也配用水泥?”这几乎成了一个潜规则,两广以外,修桥修路倒罢了,要是用水泥修宅的,大体上都是士大夫阶层。

因为一般用竹筋混凝土修宅,都会配玻璃窗。

而不管是丁家商铺出产的透明无色玻璃,还是交给朝廷的工业部出产的泛青玻璃,都是有配额的,不是士大夫阶层,通常是很难拿到配额。用水泥修宅,再裱木窗格、窗纸,看着都别扭——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这样,当然到了千百年后,那就叫格调,这是另一回事——如果这样的宅子,便会被嘲笑暴发户。

至于普通底层百姓?用得起么?黄泥垒出来的墙,红砖都用不起,青石更不要提,水泥和玻璃窗?百姓会觉得在说梦话。

而徐珵提出用水泥来修这劳什子的电报杆,陈三就觉得徐某人是不是失心疯了?

“电报要是弄起来,我在广州府的命令,用电报发出,你马上在关外就可以收到文件。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丁一不得不给陈三解释一下电报能实现的功能。

之所以说是理想状态,是因为徐珵在搞的电报线路,还是裸线,没有绝缘。

一旦太长了电阻增大,电力不够,无法保证电报质量,至于易受雷击伤人之类,那更是必然的,不过那还是次要,主要不可能传递太长的距离,需要中间设电报站来接力,然后再发往下一站。

每一站的距离有多远呢?大约六十五公里左右。

这倒是徐珵的报告里,附带了测试的采样,一个奸臣一旦想讨好上峰,他绝对会把事情弄得极为周到。

“一百三十里路?这要骑马得半天了!”陈三一下子就明白这有线电报在军事上的便利性。

蒙古马时速能达到四十公里,但就算以耐力著称的蒙古马,也不可能一直这么跑。

华夏所说的千里马,也不过一天能跑五百公里,这已经是一种传说中的马了。

正常来说,一天能跑二百公里的马,就算非常不错了。

后世的“马上飞递”有多快?“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这是日,是指昼夜,也就是一天三百里,至于再急的四百里、六百里,那就必须中途多处换马了。

“若这有线电报当真架设起来,岂不是六百里指弹可达?”连刘吉这在丁一身边当大秘书的,都一时接受不了,“如此岂非神通法门?”引申到了法术的范畴了。

丁一微笑道:“现在不行,六百里,得**个中转站的转发,起始站发送电报,甲站接收之后,为了保证准确,得发回一封起始站,确认无误之后,再往乙站发送;乙站和后面的电报站,也要如此向前站复核,再发往下一站。”

“六百里,如果发报员熟练的话,半炷香的工夫应该能传递到,如果这份文书不超过五十个字的话。”

长距离的话,算是半即时的通信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重启大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章 立储(十五)〗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23/123025/101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