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盛京秋夕(上)(1/3)
夏国事一个古老的农业帝国,以农为本,象征着播种和丰收的传统节日迎春和秋夕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有意义。
迎春节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它标记着严冷的结束,春天的开端,从这一天开端,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播种的季节到了。迎春节的前三天,天子开端斋戒,到了迎春日,还要亲身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到祈年殿祈春,祈求全年风调雨顺。
但在民间,八月十五的秋夕节更受欢迎。在火耕刀种的年代里,秋夕代表着丰收,只有丰收了大家才可能度过漫漫的冷冬,持续生存下往。所以每当秋夕节来临之时,大家都会大肆庆祝一番,这也是在冷冬前最后族人相聚的机会。这一天,也是掌管生养和姻缘的月神娘娘的诞辰,家家户户还会设香案摆祭品为月神娘娘庆生,盼看它能掩护家族人丁旺盛,平安顺利,繁荣昌盛。每年的这个时候,官府就会组织灯会,一些杂耍艺人也会在集市上表演舞火龙、采莲船、砌宝塔等传统节目,教坊还会选一名尽色美女扮演月神娘娘进行游花车,平常一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士族闺秀们也会放下自持,和贫家小户的姑娘们一样出门游玩、观灯赏月。这一天还风行把自己的心愿写在灯上到河边往放天灯,祈求月神娘娘能给自己牵一桩好姻缘,结了婚的妇人也爱好放天灯,盼看月神娘娘能看到自己的祈求,保佑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或是生养男嗣为夫家开枝散叶……当然,这也是才子佳人偶遇的好机会,因此而促成了不少的好姻缘。有一曲流传甚广戏剧《花亭会》就是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狂欢的节目。
这些都是顾夕颜在那本《绿轩夜话》中看到的。
熙照皇朝的现在,有点象历史上的明朝中叶,固然贸易贸易生动,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统者下意思地限制下,商人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迎春节通常他们是没有资格出席或是参加的,这样,不分男女老幼尊卑普天同庆的秋节夕就渐渐变成了身怀巨资的商贾们夸耀资本的好机会。他们经常会以家族的名义组织灯会或是杂耍班子进行表演,扩大名誉。所以固然离秋夕节还有二十几天的时候,家里的丫头嬷嬷都在谈论着今年的秋夕节晚上的表演,谈论着往年谁家的花灯最新奇,谁家的杂耍班子最好看,往年秋夕节风行的是怎么样的衣饰,今年可能会风行怎么样的衣饰等等……顾府也开端大打扫,负伤灯,安排祭拜月神娘的祭品,府里各房的丫头嬷嬷们也开端陆陆续续地收到秋夕节的秋裳。
顾夕颜已经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秋夕节的气氛了。
宋嬷嬷亲身来商量端娘顾夕颜秋裳的事:“……老爷上半年光是买欢陵进来就花了一千两银子,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了……库里还有一匹四季团花的绡纱,是前年的贡品,你看行不行?”
端娘听了的的确确吃了一惊,没想到顾府里的日子已经过成这样了,不禁问道:“一个幼童,怎么花了一千两银子,这也是太……”
宋嬷嬷的脸色间闪过一丝不自然,忙岔了话题:“我听柳儿说,姑娘这几天一直在看书,还没有歇会吗?”
端娘笑道:“姑娘年纪大了,比小时候坐得住了,更有姑娘的样子了。”
两个人又说了几句冷暄话,宋嬷嬷就告辞了。
顾夕颜在屋里也听了个只言片词,不停抚书沉思起来。
端娘进了屋,看见顾夕颜正倚在靠窗的大榻上发呆,又轻手轻脚地走了出往。
顾夕颜复新翻开书页,夹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几个简短的字,“傍晚,溶月斋树林”。这是丁执事的幼童送来的。
要不要带个人往呢?毕竟是在古代,讲究的是男女受授不清,万一……
吃了晚饭,顾夕颜还是决定一个人往。
这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记住【以和为贵】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章 盛京秋夕(上)〗地址https://wap.sanjiange.com/book/112/112810/23.html